贵州:“石旮旯”长出“摇钱树”“绿叶子”变“金叶子”

栏目:热点新闻    来源:中新网    阅读量:19676   作者:樊华    发布时间:2021-10-24 23:31   

题:贵州:“石旮旯”长出“摇钱树” “绿叶子”变“金叶子”

贵州:“石旮旯”长出“摇钱树”“绿叶子”变“金叶子”

季夏时节,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刺梨“千斤园”示范基地,漫山遍野一丛丛低矮的灌木,这就是刺梨树,只见密布小刺的枝头挂满了刺梨果,头戴草帽的村民手拿镰刀俯身锄草,亦或手持剪刀修剪刺梨枝叶。

野钟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且石漠化严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宜种植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作物。2015年,野钟村开始试种植刺梨,目前基地种有1500多亩的刺梨,涉及11个村民组。

站在刺梨地头,野钟乡野钟村的唐发开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刺梨果实收购价格是3元一斤(人民币,下同),按照每亩产2000斤算,卖出去就能拿到6000元钱。种玉米的话一亩土地产量八百斤左右,按每斤1.2元计算就是960元钱。”

“2020年野钟村800多户农户靠种植刺梨收入186万元。”唐发开说,石头缝里长出来的小野果不仅变成了“摇钱树”,还治好了村里水土流失的顽疾。

目前,贵州刺梨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实现产值16.2亿元,直接受益的农户超过30万户。2020年,5吨价值近100万元的刺梨工业原汁搭乘中欧班列出口法国,实现“维C之王”刺梨出海“零的突破”。

刺梨产业的发展仅是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曾经低产低效的玉米地种上了茶叶、水果、辣椒等经济作物。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集智表示,贵州采取省级官员领衔、专班化推进的机制,大力发展茶叶、水果、中药材、生态家禽、特色林业等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绿色优质农产品已成为民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目前,贵州茶叶、辣椒、李子、蓝莓、金钗石斛、刺梨等产业规模居中国第一;猕猴桃、薏仁、太子参、百香果等产业规模进入中国前三位;蔬菜、食用菌、火龙果等产业规模进入中国第一梯队。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贵州,近年来还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立起省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一张图”平台、畜牧兽医大数据平台、农产品品质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为农业植入大数据“基因”。

数据显示,2020年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新增开发岗位数13.5万个,促进就业人数16万人,带动270万贫困户人口年增收1000元以上。

“入股的茶园上个月得到3680元分红。”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的村民付红说,自家近20亩茶园已全部入股村合作社,“绿叶子”变成了“金叶子”。

记者日前在湄潭县看到,数十万亩夏秋茶进入采摘期,层层叠叠的茶山宛若碧波起伏,蔚为壮观。连片的万亩茶园里,茶农们忙着采摘茶叶,游人骑行或者慢走,亦或登楼俯瞰茶海风光。

“最近几天正忙着赶制一批出口到新加坡的茶叶订单。”湄潭县一家茶叶出口公司负责人说,公司以出口红茶为主,主要出口到东南亚和中东地区。

以“绿”生“金”,如今的贵州山乡巨变、产业兴旺。茶叶成为贵州第一大出口农产品,辣椒、中药材等产品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蔬菜走俏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正从“藏在深闺人未知”,变为消费者竞相购买的“网红”畅销品,上演“绿色逆袭”之路。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贵州:“石旮旯”长出“摇钱树”“绿叶子”变“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