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改剧的“火”与“惑”
平台制作方要打破以流量为第一甚至唯一购买标准的做法,从创作本身出发,选择有改编前提和可能性的漫画作品。
最近几天,郭曼《狐妖小红娘》的影视开播,以及由漫画《一个人之下》改编的电视剧《一个人之下》的杀青,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但是,不好看的声音也不轻比如有网友吐槽剧中人物,直接抄袭动画影视剧是COS剧吗有网友呼吁放过动漫,换一个毁一个,但是真的没看到
次元墙很难被打破。
《狐妖小红娘》《一人之下》堪称原著国头部IP在哔哩哔哩上,《狐妖与小红娘》系列播放量已经达到7.5亿,但正如很多粉丝所说,次元墙牢不可破无论圈内多火,圈外的观众都不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也有不少漫画迷直言就算剧情改到原著,演员演得再像,也不是事儿而是事儿翻译成专业语言就是漫画和影视属于两个维度,维度墙很难打破这种困境在前期创作和后期呈现中都存在
所以在影视维度,观众需要编剧的理性来帮助他们进入故事,理解人物一旦不讲道理,不合逻辑,观众就会跳起来为了满足这一原则,编剧们需要通过删减或增加剧情和人物来使原著合理化,但这却陷入了让原著跳跃的魔变困境
中国厨房做西餐。
观众对漫画和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表现有不同的假设预期漫画往往用夸张的手法,用现实中不可能的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人物而影视作品是通过真实演员细致的肢体动作,细微的面部表情,细腻的眼神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可以说这又是一个矛盾所以模仿漫画的真人表演往往会让观众觉得夸张,做作,没有意识,但如果不模仿,就有可能失去漫画人物的灵魂,这也是为什么演技派改剧还是会被骂的原因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日本演员演漫画剧没那么可怕,甚至还很合观众口味这是因为日本作为漫画第一强国,有着浓厚的漫画语境,他们的演员也有着漫画演技的流派
虽然漫剧在资本市场如火如荼,但对于传统编剧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而且是跨维度的开始改变的人都知道,它不同于改编小说和网文变化要求编剧既要精通专业技能,也要精通漫画界的二次元文化如果他们了解不够,首先会在阅读原著时错过或误读灵魂,导致改编四异,其次,我无法理解漫画粉的视角和心理,所以粉丝自然不会为他们创造的东西买单
和传统编剧跨界做游戏编剧是一个道理即使一个影视领域的成熟编剧不玩游戏,不了解游戏语境和文化,也相当于让一个优秀的中国厨师在中国的厨房里做专业的西餐,结果必然是不完美的如报道所言,2015年以来,《秦时明月》《画江湖坏人》《从前有个灵剑山》《长歌行》等多部动漫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不过,虽然这些剧都有自己的IP光环,演员阵容中也有不少当下的流量演员,但大部分剧都难逃低分的魔咒豆瓣评分大多集中在5—7分,徘徊在及格线边缘
打破流量第一的惯例。
为什么漫画剧成为网文改编后的新宠因为中国的泛二次元用户数量猛增,这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另一方面,由于平台加大了自制剧的内容布局,粉丝经济催生的漫剧迎来了新的潮流换句话说,资本看中了原创流量但鉴于创作和呈现的困境,我认为恰恰是平台和制作方希望打破以流量为第一甚至唯一购买标准的做法,从创作本身出发选择有改编前提和可能性的漫画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随机变化的成功案例都是基于现实生活背景下的故事从早期的《流星花园》和《恶作剧之吻》到现在的《午夜食品店》和《孤独的美食家》,这样的漫画自然解决了编剧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的抗命问题,让编剧在自己的领域里专心致志,充分发挥技巧,在保留原著漫画灵魂的基础上增色不少
比如改编自日本经典同名动漫的漫画剧《棋魂》,讲述了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藤光为了赚零花钱,去爷爷家寻宝,意外翻出一个旧棋盘的故事结果,棋盘上棋手的灵魂进入了进藤光的身体这位名叫藤原佐为的棋手视围棋为生命,在他的影响下,进藤光逐渐对围棋产生了兴趣这个故事有改编的前提和可能,编剧不用绞尽脑汁搞新面孔他们所做的是将角色和事件本地化并付诸实践所以,观众看到这部戏的时空是从南梁开始的,因为梁武帝以下棋历史闻名,现在围棋也没落了主角只能去澡堂找人下棋,还要去寺庙找扫地僧修行编剧还把围棋天才这个角色改成了不得不再次接触围棋,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下棋的乐趣...这样的改编不仅让剧中人物更接地气,也更人性化毕竟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天才
比如改剧《把我哥带走》,原著有典型的短板,故事零散,但还是有改编的前提和可能的所以编剧创造了一条贯穿全剧的故事线将漫画内容串在一起,并对留白做了大量合理的拓展,让观众在完整流畅的剧情中感受到人物之间的真情实感
针对专业困境,行业和相关教育领域应该意识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编剧这个专业已经被分成了很多段,从最早的影视编剧,到游戏编剧,短剧编剧,短视频编剧,剧本杀编剧,等等未来可能会不断衍生出新的赛道,每一段都有不同的壁垒靠传统编剧显然走不了天下,行业和相关机构应该联手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