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聆听这些守护者的故事
来听听这些守护者的故事吧。
探索文物背后的奥秘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
今年,我在敦煌已经30年了经常有人问我:30年间在敦煌最感动的瞬间是什么你对敦煌有什么样的感情我很少考虑这些感情问题回想起来,30年的保护工程好像是一个接着一个在别人看来,可能还不够浪漫,但我对文化传承事业的理解和坚持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
如今,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和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和文化遗产的联系就是以科研为桥梁我主修化学毕业后进入甘肃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做岩矿分析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事给我介绍了敦煌研究院,告诉我那里有国际合作项目在90年代初的中国西北,这种机会还是比较难得的就这样,带着对科研的向往,我走进了敦煌
刚到敦煌,被泼了冷水当时敦煌研究院的设备条件比较落后我的任务是研究敦煌壁画颜料的变色颜料分析需要x射线衍射仪,而医院的衍射仪性能不足,难以正常工作我还能做什么应该从什么方向入手带着这样的困惑,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我决定回炉重造,攻读文物保护硕士和博士
壁画为什么会产生起钉,空鼓等病害它与环境和材料有什么关系就像医生治疗病人一样,他们必须了解病理,然后才能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法渐渐觉得这里有太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对工作越来越感兴趣尤其是莫高窟第85窟的修复工程,让我受益匪浅以前对洞穴和壁画的保护都是零敲碎打的,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靠老专家的经验,而背后的机理并不清楚85号洞修复后,我们终于对保护一个洞穴应该采取什么步骤,采取什么研究方法有了一个完整全面的想法从此,敦煌文物保护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
30年来,敦煌在保护理念,管理水平,科技应用,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这一代敦煌人不断奋斗的结果每当我想到我是接力赛的一部分,我就感到自豪现在,我们的团队有300多人利用多光谱分析等技术,我们已经能够实现壁画的非接触式研究和预防性保护60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在对外展览和网络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敦煌壁画内容极其丰富如何进一步整理,提取其中的信息,然后分门别类的展现给大家,我们数字团队也在努力除了自己的工作,团队还经常被邀请为其他省份甚至国外的项目提供支持
踩着竹子,步履轻盈。
独立竹编漂白技艺传承人刘洋
踩着竹竿,一个人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我7岁就和独竹漂结缘了在我心里,独竹漂一直都有这样的浪漫色彩接触越多,喜欢越深
竹筏,又称木筏,起源于赤水河流域,是黔北的传统技艺,岸上的人靠它方便往来红军四渡赤水河时,用竹子做船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筏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民间运动,不再承担交通功能每年端午节,我家乡的人们都会举行竹筏比赛,和龙舟比赛一样有名
独浮竹有统一的规格脚下的竹竿长约9米,直径15厘米,手边的竹竿长约5米,直径3厘米练习的关键是不断改变站姿,对抗水流,达到平衡这就需要反复试错,找到一个与自己体型和步伐相匹配的角度在河上表演看起来很美,但夏天烈日中暑,冬天河水结冰,经常被毒虫,蜜蜂,蚊子叮咬强风,波浪,漩涡等可能都导致失误,无数次落水,爬回竹竿但是我坚持下来了,坚持了18年
有人不理解,问我为什么要一个人学浮竹又苦又累,长时间泡在水里对身体不好但如果没有人愿意吃苦,那这项技能就失传了我的祖母是独立竹筏漂流的爱好者受她影响,我从小就知道独立竹筏我觉得是一种缘分,再苦再累也不怕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在努力创新因为小时候学过舞蹈,所以尝试把一字马和后腿抬起融入到竹花车中我也尽力去了解独竹花车的起源,想象先民的生活状态,并专门学习民间舞,芭蕾和现代舞,了解汉服文化和戏曲文化...在独舞竹彩车中融入舞蹈和民族风格元素后,我不仅赢得了岸上观众的热烈掌声,在网上也得到了无数好评,甚至传遍了国外有网友调侃,武侠小说里的绝技在现实生活中上演
能得到这么多的关注和认可,我是多么幸运啊!据我所知,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在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中,第五批代表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63岁,40岁以下的不到1%好在身边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个行列现在,我有了新的目标,不仅要继续创新独立竹飘的演绎形式,还要把它教给更多的人,把独立竹画到国外,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展示给世界
钟声从古代就有了。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副团长马叶平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我乐团特别安排了一场长江之韵编钟音乐会,首次在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演出没想到观众这么热情几乎很难买到票我很高兴地看到,伴随着编钟音乐的发展和普及,编钟音乐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真正走进了生活
1978年5月底,在被埋葬了2400多年后,曾侯乙敲响丧钟,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为了测试它的乐音,在现场专家的指导下,几位音乐爱好者试用了《东方红》《国际歌》等一套音乐日前,曾侯乙编钟第一场现代音乐会在楚地附近举行
1984年9月,一套完整的编钟,耗时四年仿制,形似声,通过了国家鉴定委员会的验收在湖北艺术学院的帮助下,湖北省博物馆成立了编钟表演团国庆节,表演团应邀来北京演出1987年,湖北省博物馆设立了专门的编钟音乐厅,平均每天演奏三四次,供游客欣赏
我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学民族乐器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和演奏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自从博物馆里有了舞台,我就没日没夜地学习,掌握了玩编钟的技巧,这让我有幸成为一些重要活动的参与者1997年,曾侯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仪式上登台鸣笛音乐家谭盾在武汉挑选了六位编钟演奏家,我是其中之一在那个历史性的时刻,我永远也忘不了听到编钟庄严浑厚的音乐时的震撼,大提琴,钢琴,合唱的完美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用的音乐《金盛宇珍》中,我负责制作石清,编钟,编钟等石制乐器,也参与了音乐的录制
90年代以来,我们的编钟表演多次走出国门,出现在许多著名音乐厅的舞台上几乎每次出场都会引起轰动全世界有超过6亿人听过这种古老的音乐
古老而年轻的编钟将在音乐中传承,并将获得永生。
在考古图纸上下功夫。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绘图员罗
你知道画一幅三星堆近4米高的青铜圣树这样的大家伙需要多麻烦吗神树周围搭起了脚手架,工作台爬上爬下画完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个两米高的青铜巨人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大铜人衣服的线条复杂精致,要用放大镜从头到脚反复观察这幅画有半年多了
我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制图师这些年来,我画了五万多件文物1986年,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被发现为了做研究,急需发布权威的考古发掘报告本来主要从事野外挖掘工作那时候赶鸭子上架,我第一次接触到考古图纸从1992年到1997年,我致力于这项工作从最简单的青铜头像画,开始一周只能画一个,后来一天能画好几个
三角形,尺子,圆规,各种刷子...这些都是我30多年的同伴在动笔之前,需要长时间仔细观察对象,最好把所有细节都完整地印在脑子里然后精确测量文物的长,宽,高等数据,用铅笔按比例绘制底图,盖上一层硫酸纸,重新绘制墨线图不仅要准确,还要美观线条的虚实和粗细,阴影的疏密和浓淡,都会影响一幅作品的质量为了避免僵硬,线条必须有完美的弧度和准确的透视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科技发达,有高清摄影,3D扫描等各种先进的记录手段,考古制图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不要小看考古图纸是照片代替不了的细微的刻痕,腐蚀等因素使文物的纹饰模糊不清,简洁的线条可以提取出文物纤细如发,难以观察的信息,一目了然因为这种直观性和准确性,考古图纸一度被称为文物的标准照片一份优秀的考古报告由文字,照片,图纸组成,缺一不可
考古绘图看起来很枯燥,常常要在案前坐上几个小时去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了妙笔生花——考古绘画展,展出了我的几幅作品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此为主题的展览,这幅冷门的考古图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欢这个作品,把考古图纸更好的传承下去
本期文章由本报记者周飞亚,苏斌,田豆豆,宋浩鑫采访。
布局:田兴洲,陈小津,李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