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俗如何多一些自信

栏目:文化资讯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阅读量:11290   作者:安远    发布时间:2022-06-20 16:23   

曾几何时,我们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直到某一刻,我们的心再次被它击中。

当前,传承民俗可以有哪些新的思路我们迫切需要重拾文化自信怎样才能以民俗为媒,走出一条新路记者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室主任毕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解放星期一:作为一名民俗学者,当你看到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时,你有什么感受。

毕:关于冬奥会开幕式,很多媒体的报道都很精彩我的一个核心感受似乎是一句老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世界上有许多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民族,就没有世界这句话也没错,就像大海离不开水滴,森林离不开树木

但是仅仅认识到这个意义是不够的当一个民族有了文化自觉意识,它就必须想办法把它付诸实践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和挖掘我们民族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要融入整个世界,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文化

由此看来,冬奥会开幕式和冬残奥会闭幕式对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内涵的解读和演绎处理得很好全人类共有的四季之美,本来就是中华文明以独特的视角提炼出来的,再辅以清新,浪漫,时尚的表达方式声画节奏完全对应当代人的心理节奏,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基本无障碍地理解和接受,无形中为彼此之间的进一步沟通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找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连接和融合的方法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的努力。

以我国为例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走过了一条对既有文化传统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道路直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我们才逐渐意识到寻找自我的寻根意识,意识到在拥抱全球化浪潮的同时,不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根基和自信

保护民族文化基础和自信的另一个挑战来自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可以促进人们过上更加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但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实体很多时候,无数的生活细节构成了文化一旦文化最初所依赖的实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化本身就会消失21世纪初,中国民间美术家协会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警惕抢救项目收集的作品和视频记录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研究资料

对于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21世纪初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中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我们复兴传统文化,重拾自信的过程中,以实施公约为核心理念的自上而下的非遗保护运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二十四节气一样,成为2016年中国第31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解放星期一:被列入二十四节气的代表名单意味着什么。

毕: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代表作名录,意味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这个项目有助于提高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整体重要性的认识也表明国际社会对传统知识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对文化融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解放星期一:被代表作名录认可后,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个项目。

毕:在二十四节气成功加入代表作名录之前,这个项目经历了一个从国家级项目到世界级项目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和价值有了进一步的梳理和认识认知的提高是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的基础

春雨惊春明谷天,夏满芒夏相连秋露霜降秋,冬雪冬小寒在朗朗上口的24节气歌曲中,28个汉字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每两个节气相隔15天左右,每个节气用三个主要物候特征来概括...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在天球即黄道上的运行轨道平均分为24份根据这个科学的时间表,中国古代人民合理有效地安排了一年的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发展了与节气有关的深厚传统文化与节日节气重叠,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承载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如信仰禁忌,饮食习惯,庆典娱乐等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认知和文化体系,凝聚着各族人民的伦理情怀,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信仰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包括尊重自然,模仿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和帮助自然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陷入危机的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和共享价值

以上内容可以说是我们多年来对二十四节气深入研究的结果,对相关人文内涵的总结和提炼也为以后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基础但是,从增强文化自信,与世界文明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对话的角度来看,仅靠上述知识是不够的

严格来说,出版物和大典上的完美演出,还是属于一般的文化普及更重要的一步是从外往里看,看看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份文化遗产,对我们未来社会的发展,对我们未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其实不同人类文明的进程都是相似的比如,古代文明的很多祖先,比如巴比伦人,就是通过在一个比较早的时期观察和总结太阳的运行轨迹来确立冬至和夏至的只不过中国人的祖先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首先在冬至和夏至的基础上划分春分和秋分,然后确定立春,长夏,立秋和立冬,直至完成整个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并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延伸丰富的文化内容

通过纵向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虽然中国较早地围绕二十四节气发展出丰富的文化情结,并使之成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工具,但古代中国并没有像世界其他文明那样,在不断追求天文观测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发达的科学文明换句话说,二十四节气背后的科学观念,思想和知识发展也应该被关注和探究这对我们国家的孩子尤其重要

为了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我们不仅可以向他们展示古今天文观测方法的演变,还可以启发他们比较人类文明进化的不同路径相信伴随着类似的启发和思维的拓展,他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和理解会进一步提高以后和其他国家或者文明的朋友交流,会有更深的自信和底气

年轻人应该是传承的主力军

解放星期一: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想更多地了解传统民间文化中的元素和符号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何让我们的民俗文化传承有更有力的突破和进步

毕徐灵:仓管员知礼仪,衣食足知荣辱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民俗的传承有着更加积极热情的态度一方面,是物质生活条件为每个人创造了更好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与多年来媒体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事件和进展的持续关注和报道不无关系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期不同,如今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蒙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陌生,开始熟悉,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心逐渐从申报转向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

面对第一种变化,现有的普及传播工作应该有所突破,特别是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感受自己的传承这样,既可以为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资源保护储备力量,也可以进一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氛围

面对第二次变革,应尽量避免短,平,快的工作模式和活动举办模式,在注重具有长效性的抢救性保存,传承和发展支持的同时,打造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同时,尽可能鼓励各类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解放星期一:您特别强调,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是非遗传承和保护最重要的依靠力量。

毕·徐灵:是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传承人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其重要作用和价值已被广泛认可,但传承人之外的普通人对于非遗传承和保护也非常重要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的作用不同,但重要性略有不同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和成果将会显著提高

毕竟,未来属于年轻人和孩子以非遗进校活动为例如果一个学生从学校开始接触,了解,热爱非遗,那么我们可以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一批热爱非遗的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相比,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与时俱进,更愿意把钱花在衣食住行之外的文化精神生活上,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这是有利于民俗传承和保护的重要社会基础

当然,相对于学生群体,在职中青年的消费能力更强,社会影响力更大他们从文化,消费,娱乐等诸多方面引导甚至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要吸引这一群体的参与热情,能否在继承传统非物质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理想,设计出具有时尚感和实用价值的高品质非物质产品尤为重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劳动人民在使用无形产品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了解无形产品的价值,进而产生认同和喜爱

现在,一些年轻人正在尝试将非遗传承融入到他们的创新创业中看到这种现象,政府应该支持和鼓励特别是要鼓励年轻人在保持核心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丰富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泛地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未来,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认同这样一个理念:保护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而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关心,参与和贡献的事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传承民俗如何多一些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