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也需要“围炉煮茶”
□边钰
2月20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腾讯新闻、谷雨和川观新闻联合出品的《文学馆之夜》第三夜继续和读者相约网络。节目自2月5日开谈,邀请李敬泽、李蔚超、刘震云等名家围坐,以夜话文学的形式,将文学经典和当下生活结合,涉猎“故乡”“养猫”“跑步”等带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议题,不仅让公众看见作家普通的一面,更感受到生活与文学的相互联系,引发不少读者的共情,播放量“破圈”效应显著。
文学作为艺术之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记叙和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点亮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诗经》的典雅清新,还是《面朝大海》的春暖花开,都润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然而,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文学曾一度落寞。不少人谈“文”色变,认为其小众、冷门。有的甚至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文学,忽视了它的时代张力。随着互联网的深度链接,文学作品的传播、阅读方式也随之变化。面对新形势,文学要“破圈”甚至“扩圈”,除了需要作家和文学家转变观念,拥抱新潮流,更要在“人间烟火”中与普罗大众发生链接。毕竟,文学不是故纸堆里的“老物件”,而是连接古今,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弄潮儿”。就像当前的“围炉煮茶”新潮休闲生活方式一样,不少人在新中式茶社里,借助生活化、场景化、社交化的体验,重新体味传统“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茶趣,重新唤醒“冷落”的茶文化,引发社交新时尚。
再快节奏的世代、再新的社会生活,也需要有接地气、烟火气的滋润。藏在文学“围炉煮茶”式烟火气背后的,是纵使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于宁静致远心境的向往,没有止境。这是人们藏在深处的文化诉求与心理需求。它能够唤醒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让更多人成为文学的参与者、守护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