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城让金名片更加闪耀
3月底,恭王府绿意绽放,游客如织。一路前行,从庄严雄伟的银安殿,到“99间半房子”的后罩楼,从保留了乾隆时期凤和玺彩画的乐道堂、多福轩,到音响效果绝佳的大戏楼,在这座常被人称为“半部清代史”的恭王府博物馆,游客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原汁原味的中国王府古建,还有“活起来”的历史。
2020年4月,北京发布《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指出,北京要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期间,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市委市政府更是将“博物馆之城”写入北京市“十四五”规划。
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白崇介绍,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一张金名片。尽管北京“博物馆之城”的打造起步相对晚,但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文化优势,一起步就迈上新台阶。目前,北京依托中轴线遗产、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等,已经形成博物馆群落。在多个部门齐心努力下,北京这座城市,正在逐渐变成一座博物馆之城。
“活起来”的历史文化
这些天,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的玉兰开得正好。再过数日,后罩楼的西府海棠也将进入盛花期。恭王府博物馆教育传播部主任张建正忙着筹备第12届海棠雅集,他希望能借到一把唐代古琴,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大戏楼上现场演奏。
2011年起,恭王府博物馆恢复海棠雅集传统,每年4月中旬在馆内举办的海棠雅集,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欣赏海棠,吟诵诗词,已成为国内诗词学界的盛事。
近几年,恭王府博物馆致力于打造活态文化空间,恢复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活动,让昆曲、古琴或者非遗等传统艺术在它原来生长的环境中重现生机。游客惊喜地发现,游览恭王府有时可以邂逅沉浸式“穿越”表演。
今年是恭王府博物馆创建40周年,张建特意查找出1885年和1887年恭王府曾举办的两次堂会戏的戏目单,“萃集了当时京中各大名班名伶,连演数场,演出剧目达70余出,创当时王府堂会戏规模盛大之最。”他拿着戏单,与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沟通,希望能重现当时的文化场景。
“城市客厅”里与城共鸣
如果想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一座城的历史,博物馆可能是最适合的选项。
西长安街的延长线上,巨大的半弧“青铜鼎”破墙而出,印证北京世界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物证就藏在首都博物馆中。
有人用“网红”来形容首都博物馆,老馆长韩永并不喜欢这个词。“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教育职责是非常神圣的,不是一句网红就能概括的。”
在首博,有一个越做越大的教育系列展览“读城”,从2014年起已经做了三期,展览六进新疆,曾在7个省份23个市巡展。
“作为首博镇馆之宝的克盉、克罍(léi)这两件青铜器,它的遗址在哪里?出土的其他青铜器包括什么?出土的原状、原位是怎样的?如果感兴趣,咱们可以走进北京琉璃河的商周遗址博物馆,了解商周还有哪些青铜器。没准顺着这条线索,我们还可以前往甘肃、河南了解青铜器的全部历史。”展览创办人杨丹丹对于“读城”展览每一件文物的解读,都用这样的方法引导观众。她会带着孩子用牛皮纸搭叠成砖,搭建北京明城墙遗址,还会向他们讲策展人、修复师、文物保管员背后的故事。
第一期“读城”展览后,有个孩子跟随她的指引去了更多博物馆,甚至成为首博的讲解员。“他目前正在国外读大学,会告诉我当地博物馆与首博的区别,用读一座城市的眼光去参观国外博物馆。”杨丹丹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将首都博物馆大堂的功能叙述为“城市客厅”,意为把博物馆视作一个开放的客厅,观众在参观时,或与历史不期而遇,或促膝长谈,在历史中找到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共鸣。
“开门办馆”私藏变共享
与中国紫檀博物馆相约,亲手制作紫檀手串;在文旺阁木作博物馆,体验能工巧匠非凡技艺;在观复博物馆,与“观复猫”的文创产品来一场近距离接触。非国有博物馆的创新给观众带来全方位、多元化的体验。
朝阳区文旅局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李博纶记得,在2022年中秋节期间,文旅局将5家博物馆带入蓝色港湾国际商区。在大众娱乐消费的商圈中,私家珍藏走向了全民共享,千余游客驻足参观,线上活动和视频浏览人次突破百万。
坐落在石景山区的燕京八绝博物馆以“活态传承”出名。2010年,燕京八绝的“传二代”首度携手,在古建筑承恩寺中建立了燕京八绝艺术馆。随着支持政策不断出台,燕京八绝开启了从艺术馆升级为博物馆的探索。馆长柏群深知,燕京八绝博物馆最大的财富是这里的非遗传承人。“纵观世界五大博物馆,‘有藏品无大师’,这件藏品是怎么做的、传承人在哪里都无从得知。”于是柏群在展览区的背后设计了大师工作室。观众可以在这里看到燕京八绝的制作过程。
通州区文旺阁木作博物馆的主人王文旺出生在木匠家庭,从小就痴迷于中国独有技艺榫卯结构。王文旺从1997年开始致力于收藏木作,20多年过去了,他的馆内已有藏品10万余件。他研究出70个门类,开设上百种“非遗”课程。
“每个博物馆和整个行业都要‘开门办馆’,要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共同打造‘博物馆之城’。”北京市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原处长高小龙说。
现场
百年紫藤架下喝咖啡
对柳荫街的老街坊们来说,恭王府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逢年过节去大戏楼看演出,或者当志愿者为游客讲解,他们感到自在又骄傲。在年轻人眼中,今天的恭王府同样充满吸引力。
“一年会去好几次,每次逛都有新发现,比如有意思的展览,有特点的文创,尤其是恭王府非遗项目春分祈福大典,我参加好几年了。”孟晓雪是一位90后,小时候曾在柳荫街住过,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带着她去恭王府看海棠。现在她觉得恭王府似乎更生动、更有趣了。
“以前觉得恭王府就是一处景点,现在觉得更像博物馆或者生活空间了。”孟晓雪手腕上戴着一条精致的绿色镶钻小粽子造型手链,就是去年端午节她在恭王府网店买的“一见粽情 紫藤你”系列饰品。
近年来,恭王府打造“大文创”概念的博物馆公共服务,让精雅生活走进年轻人的日常。比如,王府内彩画遗迹的数字化采集不仅用于恭王府古建筑历史文化研究,同时助力文创产品开发。
陈桂兰透露,恭王府南广场还规划了饮品馆。“设计元素融入了大戏楼的紫藤彩画,为年轻人营造在紫藤架下喝咖啡的场景。”
更有趣的是,恭王府博物馆除了开发茶具、咖啡用具等文创产品外,未来还将根据历史记载,比如恭亲王奕?的诗词或者相关文献中提到的茶以及咖啡等记录,开发独一无二的专属饮品。
专家访谈
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祁庆国:
北京已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城市博物馆集群
祁庆国: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也成为推动城市各项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个城市依托于某一产业或事业,往往说明这一产业或事业在该城市具有很高的密集度和较强的集聚效应,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中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核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在城市品牌形象宣传中形成了鲜明的特征。从博物馆的数量、密度、布局、办馆水平、发挥公共服务效能上看,北京已经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城市博物馆集群。
记者:这10年,您看到北京的博物馆有哪些亮点?
祁庆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北京的亮点在于搭建兄弟博物馆交流合作平台。北京的博物馆牵头甚至出资邀请外省的兄弟博物馆来北京办展,把藏品资源充分利用、活化,深入挖掘文物内涵。部分北京大型博物馆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进行了新的探索。
记者:您认为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政府正在哪方面加大投入?
祁庆国:目前北京正在推动形成地标性大型博物馆群落;支持东城、西城、朝阳等有条件的区实施“博物馆强区”战略;探索利用腾退文物建筑、工业遗产、空置厂房等闲置空间及城市综合体,引入博物馆文化功能;鼓励非国有博物馆“抱团发展”,形成一批博物馆聚集区;支持、推动建设中国长城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奥运博物馆、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博物馆等一批代表首都形象的现代化博物馆。
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
即使没有一件实物,通过数字化手段照样可以办“文物展”。
2020年,“文物的时空漫游”展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11家文博单位的文物数字化成果给观众带来一场沉浸式体验。
上传照片,便可在兵马俑中找到与自己匹配度最高的那一位;挥动双手,一台加入交互密码的“古琴”即能演奏出妙曼古曲;跪坐在溪边蒲团,用手轻轻触碰荷叶,屏幕上就会浮现出诗句……文物中蕴含的密码,通过数字呈现,巧妙地来到人们身边。
数字化技术也给恭王府的复原陈列带来很多有趣的尝试。“博物馆具有教育传播的功能,所以我们不能随便放置一些家具或者摆件,打造所谓的格格闺房或者王爷卧室来吸引游客。”恭王府博物馆藏品研究部副主任高晓媛说,恭王府室内复原陈列的依据,基本来自当年留下来的样式雷图、老照片以及参考故宫陈设。“但是我们计划做数字化复原陈列,更加大胆做一些设想,展现最新研究成果,供大家欣赏和讨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