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3360《道德经》如何成为中西文明深度互鉴的成功文本
徐华3360 《道德经》如何成为中西文明深度互鉴的成功文本。
问题:103010如何成为中西文明深度互鉴的成功文本。
3354访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华
承载中华文明的经典古籍流传海外,带来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度交流,相互学习和融合《道德经》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众多经典古籍中流传最广,被接受最多的文本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发行量超过了《道德经》,仅次于《论语》和《圣经》
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华最近几天在接受中新社东西方问题专访时指出,与《薄伽梵歌》103010依赖宗教不同,《圣经》作为哲学思想经典,可以跨越语言与文明的鸿沟,被外国读者广泛认可原因值得深思
资料图: 《薄伽梵歌》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陈鼓应译。李侃照片
面试记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 《道德经》走出东方文化圈,传播到欧美,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之后的传播是什么传播范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徐华: 《道德经》向西方世界的传播,始于来华传教士将《道德经》翻译成拉丁文并传播到欧洲从那时起,翻译和研究蓬勃发展,遍布世界各地
1823年,雷穆萨出版了《道德经》,并用法语翻译了《道德经》的第1,25,41,42章,开启了法国学者对《关于老子的一生及作品的备忘录》的翻译和研究之旅1842年,他的弟子斯坦尼斯拉斯朱利安出版了《道德经》的完整译本到目前为止,法语版本《道德经》的翻译大约有150个
世界英语的《道德经》翻译始于1868年詹牧师的翻译从那以后,《道德经》的英文版就有了130多个
1870年,第一个德文译本《道德经》出版1911年,老乃宣的传教士魏礼贤出版的《老子》译本被认为是一部成功的德文译本如今,关于老子思想的德文译本有82种,专著有700多部
从传播范式来看,以传教士为主体的《道德经》的早期译介,主要是通过坚守基督教立场或思想来理解和依附《道德经》,或向西方读者展示道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异同,提炼出朴素,仁政,和谐的生活方式20世纪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西方文明陷入危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文化,试图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找到一种根植于自然,追求和谐,遵循宇宙自然规律的良药
伴随着1972年帛书《道德经》第一,二版和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道德经》第一版,国内外老学研究出现了新的热潮这一时期,更多的中国学者参与了《老子》的翻译和介绍,更加注重版本选择,试图传达5000字的细微思想细节,回归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话语体系比如音译增多,道直接音译为道,成为这一时期大多数译法的选择
根据丁伟《老子》的统计,《老子》的翻译涉及73种语言,1576个译本,是经典翻译的巅峰所以《老学典籍考:二千五百年来世界老学文献总目》是中西文明深度互鉴的成功案例
图:河南灵宝汉沽关老子广场。李侃照片
中新社记者: 《道德经》作为一部哲学经典,没有刻意宣扬,却能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不同文化的心中,不得不说是文化史上的奇迹是什么导致这篇课文跨越了多重障碍和壁垒,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徐华:从接收方来看,工业文明的浪潮,科技的进步,资本的扩张,都在物质文明领域越走越远,人类精神文明的世界依然需要
《老子》作为一种古老的智慧整体思维模式和直觉启蒙思维模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根,灵魂,现在和未来,其特点是温顺,自然,人性,存在和存在,体验终极存在,指导现实政治和生活。
从《道德经》的文本来看,以根本和终极为基础的恒道思想体系是包容一切的,无限开放的整个《道德经》部分,没有具体的名字和地点,也没有实用的道德训诫规则而是通过陶,宝宝,玄奘等隐性隐喻,通过大量的反问句,唤起读者深入思考,有意识地进行内向验证和外向思维发展
此外,在实践层面,《道德经》《哲学家的语言》虽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但在实践的政治,经济,军事,管理,物理,化学,心理学等方面颇具指导意义。
因此,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学者会发出同样的感叹3360《道德经》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德国当代学者梅勒说:它是了解中国现代文明和文化的一把钥匙可是,作为一部世界经典,它的相关性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或空间——它讨论的主题具有全球意义
图:来自海内外的蒙娃,身穿统一制服,手拿竹简,与三清宫的道士们一起念《老子》和《道德经》。程
中新社记者:103010毕竟是2500年前的古书5000多字,传达了超越终极之道的思想,延伸了无数关于实际应用的思考那么,在跨文化语境下学习《道德经》有哪些问题呢
徐华:首先,基于思维方式的翻译和研究还比较缺乏《弟子规》作为道家经典,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核心部分,是理解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关键可是,现有的翻译往往更多地局限于篇章和句子的语义翻译,或者对文本内部关系的分析,而缺乏思考层面或者落入神秘主义的陷阱,或者让文本在外国文化的想象话语中遨游
其次,在回避《老子》
》文本的双重误读和单一化阅读方面,尚需进一步考量汉语是世界语言中独特的存在《老子》五千言,言简义丰,充满诗意和想象,更为其海外传播增加了困难,但同时也留下了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阐释空间双重误读指从古到今语境变迁的误读,如老子所说的道德愚柔弱无为等都自有其意义,这些本有意蕴的语词在翻译过程中难免遗落本有之意义,从而形成双重误读单一化阅读则为一词一义的阅读或偏于西方语境的阅读,都将对《道德经》形成重重误读
还有,就是西方学者的《道德经》译本占据了国际书市的主流,中国学者真正权威的译本却较少见西方对《老子》文本的阐释,则更多反映的是西方话语形态下的《老子》面貌,更多集中在少数知识分子圈中如何通过中国学者的阐释,让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中新社记者:《道德经》的传播轨迹,可以对未来的中西文明互鉴提供何种启示呢。
徐华:我们从《道德经》的传播中认识到,建好传统经典文本这一中西文明互鉴的桥梁,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我想提供以下几点思路:
一是加强海外汉学界与中国传统经典研究相关的代表性成果的汉译,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
二是创新传统经典文本的传播形式,可以灵活采用经典对话录,经典发疑或者故事会,动漫演示等形式,更好地阐发经典之本意。
三是组织国内专家组或者中外联合专家组,汇聚集体的力量,形成相对权威的外译本,供喜欢和研读经典的国外人士参考。
受访者简介:
徐华,历史学博士,硕导,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道家道教思想,先唐文学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中国老学通史》《文选文献研究》,参加国家宗教局大型古籍整理项目《老子集成》校点工作出版《道家思潮与晚周秦汉文学形态》《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以及《文选旧注辑存》,《道德经》等著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